虽然享受传统课堂上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共鸣,但通过教授MOOC课程《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教授也爱上了MOOC在教学相长方面的功能:由于不是面对面,学生没有顾虑,可以自由地提问,甚至提出批评意见。这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平等地共同探讨问题,探寻真理,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因为学贵质疑。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生活生产中,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中国烹饪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蕴含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华中农业大学谢定源副教授
近日,记者采访了MOOC课程《中国饮食文化》的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的谢定源副教授,看他如何把《中国饮食文化》这道“菜”搬上荧幕。MOOC的魅力就在于此——学习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这道“美食”盛宴。
以文化育人 传承中华饮食文化
记者:《中国饮食文化》这门MOOC能让学习者收获哪些知识?
谢定源:饮食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生活的灵魂,人类需要明明白白地吃,健康快乐地活。这门课程不仅探讨饮食现象,还注重分析饮食背后的故事和成因;不仅介绍美食的制作技术,更注重探寻美食之道。在多年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以文化育人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思路。
具体来说,这门课程重点分析各种饮食思想与观念,探讨如何养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文明地饮食;介绍我国饮食民俗,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文化差异,讲述经典美食故事;讲解餐桌礼仪,如何吃出风度来;揭示烹饪方法的奥妙,怎样做出一道好菜……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不仅注重营养健康、安全卫生,还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让学习者熟悉餐桌礼仪,养成有利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美食鉴赏与创新能力,对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起积极作用。
记者:您曾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请您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秘诀”。
谢定源:感谢同学们的厚爱,这是对我的鼓励。分享几点体会:一是搞好教学工作需要热爱教学,关心学生,乐于奉献。从教30多年,我对教学的热情始终不减。课堂是神圣的,讲好课是老师的本分,要真正讲好课就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当前我国高校考核教师更重科研的大环境下,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上,需要有奉献精神。
二是需要做好功课,让学生愿意听,学有所获。我非常注重教材建设,力求教材针对性强、实用性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等教材、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我都亲力亲为。备课要充分,不仅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还需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力求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情、味、动、乐四个字:“情”是对学生有感情,对教学有热情,课堂上有激情。“味”是既讲美味,又有趣味。“动”是指课堂能和学生互动。“乐”是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
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依托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我指导大学生成立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协会,开展了十多项饮食文化活动。包括指导学生举办全国“小吃掠影”大赛、四校联合烹饪大赛;建设中国大学生在线“食品安全”网;参加饮食文化社会调研、食品创意比赛;研发美食等课外活动;立项饮食文化调研项目,形成系列调研报告。第二课堂较好地丰富了学生的饮食文化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5.5万人选修 强调交流互动
记者:《中国饮食文化》这门MOOC是什么时候制作的?请谈谈您首次制作MOOC的经验与感受。
谢定源:这门课是2016年五六月利用周末时间录制的,那也是一年中工作最忙的时候。最大的体会是要做好充分准备,选择一个相对不太忙的时间段录制。此外,要组织好教学团队,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制作好课件,单元检测、作业、课堂交流题、题库均需准备好;对所讲内容需仔细核实,不能有硬伤,不能有违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内容;表达方式以深入浅出为好,如能准备充分,图文并茂并结合课程相关视频,以幽默生动的表述方式呈现,会更吸引学生,受学生欢迎;录制时的仪容仪表、服装不可忽视。面对镜头难免不习惯,但仍需自然放松又充满激情。录制时可以将镜头当学生,这样录制出来会更有神采。
记者:第二次开课已经开始,学习者数量大概是怎样的?在考核方式中,您强调课程交流与讨论占总成绩的10%,这部分是如何互动的?以什么为标准评判?
谢定源:至今已有5.5万多人选修了这门MOOC。在课程交流与讨论板块,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提问。例如,“中国古代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饮食思想,请谈谈你比较认同哪种?比较向往什么样的饮食生活”,“宰杀动物时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是不是虚伪的假慈悲”,同学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会实时点评。有同学讲,通过讨论,收获很大,问题越辩越明,心灵被净化了。为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共同探讨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还设计了很多共同完成的题目。例如有这样一题:“请大家推荐你心目中的各地美食,共绘制中国美食地图”。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热烈。
至于评分标准,一是看参与度,根据参与次数计分。二是看发表观点的质量,对有独到见解、表现突出的学员会加分。
学贵质疑 MOOC更利于教学相长
记者:作为一名在传统课堂中授课多年的资深教师,您如何看待MOOC这种授课方式?
谢定源:MOOC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优质教育的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MOOC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内外、国内外的课程和教师,享受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MOOC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MOOC的核心在于“学”字。因此,从教学形式上看,由老师为主体转化成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课程时间安排上,MOOC打破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限制;MOOC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还原“学”的本质,在交流平台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于MOOC具有学习的可重复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课程知识点的兴趣或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反复学习。
MOOC有利于教学相长。MOOC将教师的授课挂在网上,任由学生评说,教师因此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教师也可通过录像看自己的授课内容,反省自己的教学及效果,这对教师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学生在交互式学习论坛上互动,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未曾谋面的学习者一起讨论和交流,亦学亦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记者:您更青睐哪种授课方式?为什么?
谢定源:两种授课方式各有特色。实体课堂直面学生,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特别是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那种感觉,讲到精彩处能及时得到学生回应,产生共鸣。相形之下,MOOC录制时仅对着摄像头按部就班地讲,限制了老师的临场发挥。
从这个角度讲,我更喜欢传统课堂那种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感觉。MOOC的好处在于,因为没有面对面,学生可以自由地提问,提出不同看法,直接指出他认为讲得不好、不对的地方,甚至提出批评意见。我觉得这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平等地共同探讨问题,探寻真理,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虽然喜欢听到赞美声,但我更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因为学贵质疑。
记者:通过具体的MOOC实践,对于MOOC未来在国内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谢定源:伴随“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兴起,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高校MOOC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MOOC中。MOOC对高校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且将对整个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MOOC不会取代传统课堂,但将来两者会进一步融合,SPOC课堂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学生可以先在MOOC平台学习,师生再在实体课堂面对面交流,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得到推广。
我建议加强课程联盟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在MOOC系统平台设置中,为MOOC教师增加一些功能设置权限。例如,赋予课程负责人自主设置课程团队成员的权限,便于联合相关课程教师、专家共建课程,或特邀专家以嘉宾身份参与课堂讨论;专题探讨MOOC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比如,如何实现学分互认、辨别学生考试的真实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