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在线教育 / 技术何时才能真正带来教育变革

技术何时才能真正带来教育变革

作者:刘增辉 来源:在线学习 阅读:1309

2016年12月2日下午,2016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的科技与未来学习高峰论坛举行。论坛聚焦“技术进步与学习变革”,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数字化学习实验室主任方海光主持。发表演讲的有: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湖北网龙楚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鹤、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樊磊、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线总经理段素珍。主持人方海光也发表了演讲。


北京报道/ 本刊首席记者 刘增辉

技术改变了历史,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那么,技术何时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怎样才能改变教育?2016年12月2日下午在科技与未来学习高峰论坛上,演讲者们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中国互联网科技已站到世界前沿

科技是枯燥的,又是在下午开讲,方海光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没有多少人来听会?会议开始后,才发现担心是多余的: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大家神情专注,有的还边听边记,很多人都坚持到最后。为让大家听得明白,演讲者都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展示各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及应用。从他们的演讲中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追赶,我国很多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已站在国际前沿。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但这个60年前的技术也有着自身的弊端。“随着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现有互联网用户数量和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网络的重大迫切需求。因此,急需突破性、跨越式地重新构思和设计未来互联网体系。”来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张宏科指出,现有互联网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用户体验难以保证、安全性差、移动性支持不足等。“就能耗来说,中国ICT产业年耗电量超过300亿度,这相当于6个小浪底水电站的年发电总量。”

新信息网络体系与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网络领域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核心研究内容。虽然以ICN/NDN、OpenFlow/SDN等技术为代表的未来互联网体系和技术的研究已初露端倪,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未来的互联网如何设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张宏科领衔的团队,通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发现,现有互联网的原始设计具有“三重绑定”特性,导致了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这三重绑定是,控制与数据绑定、资源与位置绑定、用户与网络绑定。

由此,他们原创性提出“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创建了“三层、两域”的新型未来互联网体系模型与架构,构建了智慧未来互联网设计蓝图,综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互联网体系的诸多问题。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赞誉。著名期刊IEEE Network评论说,该技术从本质上解决了互联网“三重绑定”带来的问题,在安全性、移动性和能量消耗等方面取得了性能提升。

“我们设计出了新一代高性能的互联网,它很可能取代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张宏科介绍,目前,这一成果正在高铁、航天等行业加速推广。“应用这项技术,可使高铁更安全,可解决高铁上网信号不好的问题,也可为VR提供稳定、高质量的VR服务体验。”

2016年3月,AlphaGo 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引发了大众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关注。樊磊表示,中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并不逊于国外,中国的机器人技术也可与世界比肩。未来,随着关键技术的攻克,教育机器人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总是滞后

2014年,李彦宏曾说,互联网将把所有领域都犁上一遍。两年过去,“互联网+”确实让很多产业推倒重来,但并不是所有领域,教育就不在其中。事实上,这并不是教育领域第一次与技术浪潮擦肩而过。100年来,当无声电影、有声电影、无线广播、计算机出现时,技术也曾被及时引进教育领域,但带来的改变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对此,焦建利表示,教育当然需要技术。大家都希望技术进入到教学,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成绩,也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舒服。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也使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热的微课、MOOC、智慧校园等等,会不会也会和以前一样,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呢?”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现象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拒绝手机进入课堂。人们一直希望,要通过科技引发教育变革,但变革为什么迟迟没有发生呢?焦建利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只是提供了新技术,却没有提供新教学法。“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学校还是用播放PPT的方法在使用交互式白板,相当于一块几百块钱的幕布。这样的话,其实连幕布都不需要,刷一块白墙就可以了。所以,技术只是带来改变的可能。”

作为大数据的研究者,方海光坚信技术将改变教育,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其一,对技术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就教育大数据而言,其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建设教育数据中心,还强调数据之间的融通。其二,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出现一个谷底,当人们逐渐接纳时,就会出现应用高峰。

张宏科演讲中说过的话也许可作为此问题的注脚。他说:“我做了几十年研究,最深的体会是,一个好的真正创新的技术,推广起来非常难。越是有价值,越是颠覆性的、对传统行业冲击力大的技术,遇到的抵抗就越大。但我相信,金子总会发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热门文章
相关新闻

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这个二维码

关注
微信
扫一扫,关注
在线学习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远程教育公众号
关注
微博
扫一扫,关注
远程教育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