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何曼
每个中心城市都有悠久而绚烂的历史,都承载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桥头堡”的使命,都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文化基因。拥有开放基因的广州就是这样一座城市。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超过11万亿元,其中广东城市群GDP近9万亿元,仅广州一地GDP就达2.5万亿元。广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辐射作用。
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梦想。广州开放大学,建校60年来,与时代同行,坚守初心,守护着普通人的奋斗与梦想,赋能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每30个广州人中就有1个人是广州开大毕业生。当前,全球都处在快速且深度的嬗变之中。时代的浪潮要求必须通过终身学习建设开放、包容、富有韧性的城市。广州开大任重道远。
值此广州开大建校60周年之际,本刊走近广州开大的校领导、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近距离观察这所学校60年发展背后的故事:当初插下的一根枝条,经过一个甲子,已经长成遍布城市的“榕树群”。今日的广州开大,已经成长为一个深植岭南大地的开放型、生态型学习平台。未来可期,广州开大正向一流的城市开放大学迈进。
特色项目丨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对标农村基层岗位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精准施教,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广州模式”。

首届“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开学典礼在广州市委礼堂举行
“当时是想利用5年的时间,将全市6000名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提升到大专的水平。”谈及“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启动背景,广州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李霖如是说。
在探索中勇担重任
李霖回忆,“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始于2012年。当时,广州市村“两委”班子存在学历层次低、提升慢、履职能力不强的薄弱环节,与广州农村改革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极不适应。广州市委高瞻远瞩,决定开展该工程,委托广州开放大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广州开放大学接到任务后,连续9年紧抓不放,高标准推进,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找到了一条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破解农村基层治理人才短缺的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生动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的要求。据李霖透露,截止到2021年秋季,该工程已累计招收农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后备干部14991名,毕业人数达8027名。工程实施前,村“两委”干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2%,2012年“羊城村官上大学”实施后该比例已达88.6%。
李霖说,近年来共有8029名学员经学习提升后受到提拔,其中832名学员成为新任书记,500多人成为各级人大代表。85%的村干部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善村容村貌、依法治理乡村、传播文明乡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等日常工作中,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得以破解。广州开大走出了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符合广州实际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新路子。
在前行中创造广州经验
“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经过十年的发展探索,已成为新时代的“农讲所”,形成了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为全国提供了农村干部战略性培养的广州经验。
据了解,广州开大根据村官学员的实际,探索形成了“1+1+3”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标准;“一个机制”,即“多方联动”的领导管理机制;“三个维度”,即着力“学员政治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作风锻造三个维度”。
李霖表示,“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对标农村基层岗位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精准施教,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广州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托“互联网+”开展混合式教学,解决了广州农村基层干部培养规模与培养效率间的矛盾;二是推动方法创新,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群牵引,多元教师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是实现机制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搭台,基层“两委”学习,人民群众评价的教—学共同体;四是优化师资,构建学习生态共同体,解决了基层村官多元诉求下的师资不足问题。
李霖表示,她很荣幸能够在广州开大工作16年,也坚信广州开大会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期待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学校一如既往地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向一流城市开放大学迈进。祝愿广州开大开启下一个辉煌的甲子。”
特色项目丨“求学圆梦行动”的“广州模式”
“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开展11年来,已有8万多名农民工获得学历提升,惠及全省21个地市,以及包括广州汽车、广州万宝、富士康、百胜广东等在内的众多企业,得到各方普遍认可,超过40%的学员学习完成后获得加薪或升职,学生和企业满意度超过90%。
从面向广州市职工到面向全省职工,从非学历培训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求学圆梦行动”始终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工素质提升,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探索。目前负责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张文丰将他所见证的广州开大“求学圆梦行动”的“广州模式”进行了分享。
缘起与历程
“求学圆梦行动”计划始于2009年,主要面向新时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基层职工求学与提升的需求。以响应广东省总工会“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广州市总工会“百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号召为契机,广州开大率先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求学圆梦行动”计划,被誉为“广州模式”。
张文丰坦言,项目启动之初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面向农民工的教育资源供给零散,难以提供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二是缺乏助力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有效路径和稳定平台,职工个人参与积极性不高。
“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张文丰表示,一是四方联动,打造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构建了以政策指引、工会发起、学校统筹实施、企业全程参与的“政府、工会、学校、企业”四方联动育人机制,以此搭建共享平台,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保障了农民工个体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二是精准定位,满足农民工群体“能力学历双提升”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农民工群体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明确“掌握理论技能、具备职业素养、完成岗位实践的基层适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有机融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线下送教入企、线上自主学习的灵活教育方式,保证教育质量。
特色与贡献
日前,广州开大“求学圆梦行动”的“广州模式”案例入选广州市首届智慧教育成果巡展,引人注目。张文丰认为该项目的特色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多方协调关系、畅通农民工学习渠道。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的政府、工会、企业和学校协调联动,各主体共同分担成本、共同受益的协同机制。在政府号召与政策支持下,工会明确总体目标与资金支持方案,企业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学校制订具体教育实施措施,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是多点汇聚资源、高标准打造学习平台。根据农民工在职培训学习“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采用线下送教入企、线上自主学习的灵活的教育方式,在建立规模企业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与成熟的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企业合作,让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是多元分担成本、减轻农民工学习负担。通过协同机制运行,有效降低了农民工在资金和时间等方面的负担。各级工会加大投入,明确学习补贴机制,为农民工减轻资金负担与流程负担;学校搭建一站式智能化学习平台,企业设立学习中心,实现“不离岗不脱产”学习,减轻农民工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负担。
项目开展11年来,已有8万多名农民工获得学历提升,惠及全省21个地市,以及包括广州汽车、广州万宝、富士康、百胜广东等在内的众多企业,得到各方普遍认可,超过40%的学员学习完成后获得加薪或升职,学生和企业满意度超过90%,受到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高度好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关于未来发展,张文丰表示,今后,“求学圆梦行动”计划会持续探索“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扩大项目的辐射作用,为基层劳动者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铺就圆梦之路。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12月刊(总第77期)